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经济】开发区转型突围的战略抉择

2017-05-31 赵锐 赵锐图文

本文为西部网、陕西头条特约文章

其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欢迎朋友圈转发推荐



开发区转型突围的战略抉择

/赵锐

 

开发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设置的专门机构,自1984年建立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,各类开发区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和支撑,对促进对外开放、深化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 

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,开发区面临的发展环境不断变化,原有的优势正在弱化。一方面开发区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,目前全国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200多个,区域竞争日趋激烈,发展差异性不断弱化。另一方面,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,区域开发模式创新加快,各类国家级新区、经济区、试验区陆续建立,开发区在政策和体制上的特殊性也面临弱化。

 

在新形势下,开发区发展面对着不进则退的迫切抉择——如何适应新形势,形成新优势,发挥新作用,如何实现转型突围。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“聚焦新目标,明确新任务,开辟新路径”实现追赶超越的“三新战略”,为开发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思路。

 

【一、以新目标适应新形势】

 

开发区设立之初,主要目的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更多承担着改革试验田的功能。而时至今日,经济体制改革已推进到更广、更深、更全面的领域,开发区也早已从体制试验田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引擎。从先锋队到主力军,角色的变化是开发区发展面对的最大新形势。

 

因此,开发区转型突围首先必须实现角色转型,将提升经济实力、竞争能力、带动水平作为新的发展目标。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此提出三大新目标:引领建成万亿级工业大走廊,力争进入国家级经开区“第一方阵”,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。

 

这一新的发展目标,就是力求通过扩大产业当量、提高质量效益,提升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发展实力和竞争力——从区域增长点升级为大西安发展的核心支撑,是西安经开区新目标最简洁的注脚。

 


【二、以新任务集聚新优势】

 

开发区所面对的发展环境变化,除体系内的竞争外,更多来自于全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。近40年来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,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,再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历史巨变。开发区对推进全国工业化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特别是在工业化初期,凭借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 

当前,我国正处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,构建以信息、技术、服务为主导的发展方式,是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任务。这决定了开发区必须承担新的功能,跳出依赖政策体制、资源配置的传统框架,着力在信息、技术、服务等先决领域培育集聚新优势、新动能。

 

西安经开区提出打造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,重点发展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军民融合、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业、消费品制造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能源加工业等优势产业。即是围绕把握后工业化社会的产业特征,加快向信息、技术、服务等产业领域转型,在产业方向上培育集聚开发区新的发展优势。

 

打造“一带一路”先进制造业新高地,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体系,则是进一步明确了新的产业定位,力求站位产业尖端,以发展高端化实体经济持续发挥开发区的产业引领作用。

 

打造产城融合、宜居宜业新北城,重在发展服务主导型经济,推动经开区从主要承担经济功能向发展城市综合功能转型,为大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、提升发展格局提供支撑。

 


【三、以新路径发挥新作用】

 

开发区在新时期角色和功能的变化,决定了西安经开区发展路径的转型方向——以开放、融合、共享模式跳出空间束缚,以产业、技术、信息为纽带构建新路径,发挥盘活大西安资源、优化大西安产业、提升大西安格局的新作用。

 

西安经开区提出的开辟六大新路径,即是力图以新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突围。其中,“创新驱动”“绿色引领”路径,着力于在人才、技术、体制、土地等开发区的传统优势上,突破旧有框架,盘活存量优势,实现二次创新。“板块协同”“开放联动”路径,着力于在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上,突破区划空间限制,以经济协同合作拓展区外发展空间,谋求增量扩张。“融合发展”“集群重构”路径,着力于在产业发展、技术合作、信息服务上,突破固有组织方式,以协同链、创新链、服务链、信息链为纽带,形成产业融合、市场共享、服务联动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。

 

西安经开区的转型战略进一步具体到八大行动上,在投资和人才引进、企业培育和产业规模、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、城市建设和金融服务等方面,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案。这一系统化的战略布局,为当前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启发。

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